benshenmed(官方) 2020年05月03日
临床微生物 394
临床常用抗菌药物分类及作用机制
抗菌药物分类 | 代表类型 | 作用机制 |
青霉素类代表药物 | 有不耐受β-内酰胺酶:氨苄西林、派拉西林、替卡西林、青霉素G;耐β-内酰胺酶:苯唑西林 | 青霉素类抗生素作用机制是阻断细胞壁肽聚糖的合成。 |
头孢菌素类代表药物 | 一代:头孢噻吩、头孢唑林;二代:头孢呋辛;三代:头孢噻肟、头孢他啶、头孢曲松、头孢哌酮;四代:头孢吡肟 |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是阻断细菌细胞壁肽聚糖的合成 |
其他β-内酰胺类:单环类 | 氨曲南 | 作用机制是阻断细胞壁肽聚糖的合成 |
其他β-内酰胺类:碳青霉烯类: | 亚胺培南、美洛培南 | 作用机制是阻断细胞壁肽聚糖的合成。 |
β-内酰胺酶抑制剂 | 头孢西林、头孢替坦棒酸、他唑巴坦、舒巴坦 | 作用机制与β-内酰胺酶有较高亲和性以竞争性和不可逆的抑制方式发挥作用。 |
氨基糖苷类 | 庆大霉素、链霉素、阿米卡星、妥布霉素、奈替米星 | 作用机制与细菌核糖体30S小亚基不可逆结合。抑制mRNA大转录和蛋白合成 |
喹诺酮类 | 诺氟沙星、环丙沙星、氧氟沙星、左旋氧氟沙星 | 作用机制作用于DNA旋转酶,干扰DNA复制、修复和重组。 |
大环内酯类 | 红霉素、克拉霉素、阿奇霉素、罗红霉素 | 作用机制可逆结合细菌核糖体50S大亚基抑制蛋白合成,阻止肽链延长 |
林可酰胺类 | 克林霉素 | 作用机制结合细菌核糖体50S大亚基抑制蛋白合成,阻止肽链延长 |
四环素类 | 四环素、多西环素、米诺环素 | 作用机制结合细菌核糖体30S小亚基,抑制蛋白合成,阻止肽链延长 |
氯霉素类 | 氯霉素 | 作用机制结合细菌核糖体50S大亚基,抑制蛋白质合成,阻止肽链延长 |
磺胺类及增效剂 | 复方磺胺甲恶唑,增效剂:甲氧苄啶 | 磺胺类竞争结合二氢叶酸合成酶,增效剂结合二氢叶酸还原酶,抑制细菌生长 |
硝基呋喃类 | 呋喃妥因、呋喃唑酮 | 作用机制干扰细菌的氧化还原系统,阻断细菌的代谢 |
糖肽类 | 万古霉素、替考拉宁 | 作用机制阻断细菌细胞壁肽聚糖的合成 |
全屏 最小
检验速记关闭
APP下载